截止本公告日,股东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股份5632.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49.99%,股东张家界市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股份3023.72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99.99%。本次质押后张家界十大股东的累计质押股份占持股比例(占持股比例的计算以公司最新一期财务报表公布的十大股东的持股总数为基准)见下图:
白 瓷 荣 光黄金期货配资软件
作者:白永芹
那日,在邢窑遗址博物馆,当我站在悬空的钢架环廊上,低头俯瞰下面一组窑口遗存时,一位参观者对身旁朋友说的一句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他的语音中气十足:“你别看内丘现在在全国不起眼,在过去可了不得,那可是曾经的No.1!”我默默颔首,对他的话心领神会,他盛赞的,是历史上的内丘邢窑白瓷,隋唐时畅销全国,曾风光无限,璀璨一时。那是内丘历史上无出其右的一份荣光,至今仍让许多人魂牵梦萦。
邢瓷之光 辉耀千年
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里,陶瓷与四大发明比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的国家,china原意指陶瓷,象征着中华文明。驼铃声声,帆船鼓风而行,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精美的陶瓷制品,行销到世界各地。
考古史上著名的“黑石号”沉船,指的是上世纪末,在印尼的勿里洞岛海域,一艘被打捞上岸的阿拉伯商船。沉船上,载有中国瓷器六万七千多件。经过上千年海水浸泡,船上几乎所有窑口的瓷器,都被侵蚀,胎釉剥离。唯有数百件北方白釉瓷器,仍旧光鲜如初。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邢窑白瓷。
展开剩余86%位于河北省内丘县的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它创烧于北朝,成熟于隋,唐朝时达到鼎盛,五代走向衰落。邢窑的熊熊炉火,曾映红内丘大地,持续近八百年之久。白瓷的出现,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为后世彩瓷的出现提供了底背基础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隋唐时期,邢窑窑场在今天的北到瓷窑沟,南抵冯唐,西达西丘,东到白家庄的广大地区,如燎原之势,遍布了内丘县城及周边区域。
在隋代,邢窑生产的透影白瓷独领瓷界风骚。它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在河北省博物院,馆藏着一件出土于内丘西关村的透影白瓷杯,器壁最薄处,厚度仅为0.7毫米,几乎达到了脱胎状态。杯身洁白莹润,透光见影,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唐代,邢窑白瓷与浙江慈溪的越窑青瓷齐名,两窑并驾齐驱,平分秋色,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两大格局。古代,由于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个王朝都有特别崇仰的颜色。如北朝,白色一度成为皇家颜色。少数民族中,有许多政权崇尚白色,隋唐皇室均有胡人血统,开放融合的气度使他们更易于接纳白色。素色精细白瓷,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莹润,又于寂寂无声中,呈现出一种洁净出尘的美感。脉脉清气,润物无声,这正是中国士大夫所追求的君子之风。而粗白瓷经济耐用,迎合了百姓需求。这样,在唐朝,邢白瓷受到了上至皇室、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的喜爱,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唐《国史补》里记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而那些底部带有“盈”、“大盈”、“翰林”、“官”等款识的白瓷,则属于皇室贡品,藏于唐玄宗百宝大盈库,供皇室宴饮及赏赐所用。
唐代邢窑以白瓷闻名天下,其实,它是一个各色瓷器均可烧制的综合性窑口,除白瓷外,还兼烧青、黑、褐、黄、白底飘绿釉、唐三彩等各色陶瓷。浑圆规整、莹润透亮的白釉翰林罐,古朴中带有异域色彩的黄釉印花鸳鸯系扁壶,均是内丘邢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邢窑博物馆里,一件件藏品,形制各异,各具魅力。或古朴厚重,或时尚轻巧;或端庄严肃,或诙谐活泼。他们釉色莹亮,散发着温润之光,穿越千年,静静陈列于世人面前,让人不得不叹服于先人的巧思与智慧。
千年邢窑 邢眸流彩
邢窑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建立在窑口遗址之上的博物馆。悬空钢架环廊设计,可以让参观者有更好的观感体验。是的,没错,下方呈现于人们眼前的,就是北朝至隋唐,距今有一千多年的窑口遗址。在这里,恍惚间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制瓷现场。
邢窑烧制流程需要72道工序,重点有10大类,分别是取土、碾土、淘洗、制坯、修坯、装饰、施釉、祭庙、装烧、出窑。
我们知道,白瓷是在对青瓷改进的基础之上,把胎釉中铁元素降低到1%以下,去除掉杂质,才创烧出来的,烧制的难度系数很高。在那个科技落后的年代,没有先进的科技手段辅助,一切全凭匠人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高超过硬的技艺,和日渐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奋力前行。
制坯前,工匠需要对高岭土进行碾碎、筛选、浸泡、淘洗、过滤。工匠精神,在这里有了一个完美的诠释,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可以想象,在千百年前,这里应该是一个超大型的流水作业工场。工匠们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整个工序像转动的齿轮,有条不紊地周而复始。等到瓷泥中每一个颗粒都变得粉若尘埃,均匀细腻,制坯的前期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制坯应该是最考验工匠的技能了。如透影白瓷,胎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稍有不慎,坯体就容易破裂或变形。匠人虽身处这个庞大嘈杂的环境当中,却需做到如坐空山,心无旁骛。眼里、心里,只有手上按自己意愿不断旋转塑型的胎坯。出差错了,只能推倒,从头再来。这里没有抱怨,没有懈怠,只有对自己近乎苛责的各种要求。当一个完美胎体呈现,工匠紧绷着的一颗心才总算放松了下来,如释重负般长出一口气,“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修坯、装饰、施釉后,在装烧之前,会有一个隆重的祭庙仪式。一窑好瓷的烧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窑工们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把对成品的殷殷希冀,都寄托在对窑神的虔诚祭拜中。
装窑焖烧,又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遗址博物馆里,共有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标着Y1——Y5序号的,是五座排列成环形的组合式连体窑炉,时间上属北朝至隋代。据工作人员介绍,那时的窑尚属地下窑。建窑时,先向下挖一个3米左右的大坑,形成一个窑前工作坑。再在坑壁上向四周掏洞,这样,就形成了一组连体式窑炉。5个窑炉紧密环绕在工作坑周围,每座窑炉几乎只有一墙之隔,窑炉的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烟囱,清晰可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这种连体式设计,一是省时省力,窑工可以同时照看周边几个窑炉;二是“抱团取暖”,可以让窑炉之间相互传导热量,达到聚温节能的效果。总体设计,简易又科学。
那时候没有高科技烧窑设备,没有测温仪,火候、温度的把握,全凭经验。隋透影白瓷的烧制温度在1230℃——1250℃之间,温度达不到会夹生,超过了会变形;唐细白瓷烧制温度需在1280℃以上。烧窑工举足轻重,不仅要经验丰富,还要有相当强的责任担当意识,工匠们前期辛勤付出的回报,一窑瓷器的成功与否,全系与此。这个窑址里,共有灰坑144个。灰坑,就是销毁掩埋瑕疵瓷器的垃圾场。我们看到,灰坑里,密密实实的瓷片叠了一层又一层,贡瓷的要求委实是太高了,怪不得古代流传下来有“十窑九不成”、“黄金有价瓷无价”之说。一个完美瓷器的呈现,是关关难过,关关必须闯过的结果呀。“瓷”如人生,面对人生中一个个难题,我们还是低头向邢窑工匠学习吧,永不言败,执着探索创新,一路克坚攻难,历经百折千回,终会脱胎换骨,破茧成蝶!
时光不老 薪火有继
邢窑炉火最终熄灭于元朝。水灾的摧毁、战乱的影响、资源的枯竭,使邢白瓷逐渐走向没落,被后起的曲阳定窑取而代之。邢窑的辉煌与荣光暗淡下来,直至成为过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一种谈资的存在。一千年沧海桑田,无数个晨昏交替中,内丘城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废弃的窑口被掩埋,位于丘陵地带的西丘县城逐渐向东部平原迁移,遗址上修房盖屋,人口聚集,生息繁衍,日渐繁华,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内丘县城。
邢窑炉火熄灭了,邢窑文化基因、匠人精神却代代传承,这在内丘人勤劳朴实、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品性上体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内丘也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高楼林立、工业勃兴、商贸繁荣。然而,蓦然回首,千年一叹!何时才能赓续上老祖宗引以为傲的邢窑炉火?何时才能让千年邢瓷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华彩?这成为内丘有识之士时时萦绕心头,隐隐生痛的一份无声牵挂。
千年炉火今朝续,弘传匠人有精神!十年前,内丘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了。80后聋哑人耿辉敏勇敢拿起了接力棒,担负起恢复邢窑传统烧制工艺的重任。
耿辉敏,内丘县官庄镇北阳村人,出生不久,即因一场高烧,服药后失聪,从此坠入了无声世界。逆境中搏击的人,总是会把磨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武器,“听不到,就感受不到外界的浮躁;不会说话,却能让他时刻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耿辉敏从小心灵手巧,十四岁开始,他在特教学校一呆就是八年,潜心学习,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能。而后,又被山东特殊教育高校录取,通过五年深造,技能得到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当弘传公司成立时,他也就顺利地被举荐进了公司,成为一名技术上的负责人。
为了烧制仿古邢白瓷,耿辉敏下了大功夫。对他来说,邢白瓷烧制工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又已失传了千年,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耿辉敏凭着对邢白瓷的一腔热爱;凭着一股干就要干出个名堂来的犟劲儿;凭着一颗上下求索的恒心和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开始了他创烧的艰辛历程。
先是要找到制瓷、施釉的原材料,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琐碎、芜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打磨出了耿辉敏的耐心,培养了他的细心,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化验、比对、筛选,最终确定了近十种用于邢白瓷制作的原材料。为了掌握烧制技艺,他又先后南下河南,北上保定,走访陶瓷专家、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多次到陶瓷研究院、陶瓷基地进行进修学习。找到原材料,理论学到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接下去的实践更为艰难。
制浆、练泥、拉坯;器型设计、雕刻、施釉;素烧、炉烧、炉温控制。一道道工序,一处处细节,用心记录,细心揣摩。耿辉敏在无数次失败中,一点点积累起成功的经验。有过失望,彷徨,想放弃的时候吗?肯定是有的。但是执着、有信念的人哪肯轻易言败,在经历无数次打击和磨砺之后,他变得更为坚定和从容。终于,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后,耿辉敏迎来了烧制成功的喜悦!
参观弘传邢窑陶瓷公司的过程中,望着那一堆堆矿物原料,一排排各式成品坯胎,一件件精美传神的白瓷制品,听着击声如磬的金石之声,我的心里升腾起无与伦比的自豪感,千年邢窑终于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寂寂无声之后,在浴火中迎来了新生!这赓续的那份荣光里,贯穿的是邢窑文化基因,也就是内丘精神,它也必将成为促进内丘新发展的精神密码!
发布于:北京市